為響應全球健康與永續飲食趨勢,中國營養學會自 2015 年起將每年 5 月的第三個星期定為「全民營養周」,旨在推動公眾建立科學的飲食觀念。核心倡議之一,是鼓勵民眾以植物性蛋白質,部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。此舉不僅符合營養學研究的科學證據,更有助於促進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發展。
植物性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的好處
1. 降低慢性病風險
動物性蛋白質(如紅肉、加工肉類)通常伴隨較高的飽和脂肪與膽固醇,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風險。相較之下,植物性蛋白質(如豆類、穀物)富含膳食纖維、不飽和脂肪酸及植化素,能調節血脂、穩定血糖,並減少體內慢性發炎反應。美國哈佛大學就曾有研究指出,增加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的比例(約 1:2)不僅有助於降低早逝風險,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風險。
2. 均衡營養攝取
植物性食物不僅提供蛋白質,同時也是維他命(如葉酸、維他命 C)、礦物質(如鎂、鉀)及抗氧化劑的天然來源。例如黃豆含有大豆異黃酮,有助於調節女性荷爾蒙平衡;而藜麥則富含人體所需的 9 種必需胺基酸,被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認證為「完全蛋白質」。
3. 支持環境永續發展
畜牧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14.5%,且消耗大量水資源與土地。根據水務署資料,植物性蛋白的生產碳足跡僅為動物性蛋白的 1/10 至 1/50,例如生產1公斤牛肉需消耗 15,000 公升水,而同等重量的扁豆僅需 1,250 公升水。透過飲食轉型,個人也能為減緩氣候變遷盡一分力。
4 大類植物性高蛋白食物
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有多種優質植物性蛋白質來源:
1. 大豆及其製品
黃豆:每 100 克含 36 克蛋白質,可製成豆腐、豆漿等,為素食者主要蛋白質來源。
黑豆:富含花青素,抗氧化能力強,建議與穀物配搭食用以提高吸收率。
納豆:經發酵後會產生納豆激酶,有助於促進心血管健康。

2. 雜豆類
鷹嘴豆:含豐富葉酸與鐵質,可打成鷹嘴豆泥或加入沙律。
紅豆/綠豆:高鉀低鈉,適合煮粥或製成甜品,兼具消水腫功效。

3. 堅果與種子
奇亞籽:每 100 克含 17 克蛋白質,富含 Omega – 3 脂肪酸,可加入乳酪或烘焙食品。
南瓜籽:含鋅與鎂,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與改善睡眠品質。
杏仁:高纖維且含維生素E,建議每日少量攝取。

4. 全穀物
藜麥:完全蛋白質的代表,適合加入米飯中食用。
燕麥:含 β – 葡聚醣,可調節膽固醇,推薦作為早餐主食。
蕎麥:富含蘆丁(維他命 P),能強化微血管健康。
在日常進餐時,建議將傳統肉類主菜的 30% 至 50% 替換為植物蛋白,保留風味同時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。
菜式推介:
● 麻婆豆腐:可以將免治瘦肉與板豆腐以 1 : 1 比例混合,豆腐吸附醬汁後口感更濃郁。
● 杏鮑菇炒豆干:以豆干替代肉類,可增加咀嚼感與蛋白質含量。
● 藜麥雜糧飯:白米與藜麥以 2 : 1 混合烹煮,每碗增加 4 克完全蛋白質。
圖:VD Photography、Sherman Kwan、Ludovic Avice、Maryam Sicard、Cody Chan@Unsplash
Source: https://bit.ly/45roS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