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藝人方力申自稱實行了 143 小時斷食減肥法,短短 6 日之內激減 6 公斤,引起了大家的關注。這種一次超過 100 小時以上的「長斷食」,較常聽到的「168 斷食」或「5:2 斷食法」少見,亦對實行的身體需求及條件更為嚴謹!因此希望提醒大家,考慮這種斷食方式前應先了解清楚其利弊,及在營養師或醫生的指導下,才能安全有效地實行。

首先,長斷食或水斷食一般是指連續禁食超過 24 小時的飲食模式(一般為 3 至 7 天的時長),期間只可以飲用清水(可加鹽或礦物質),沒有任何其他有熱量的食物。核心原理是通過限制熱量攝入,迫使身體從消耗肝醣轉向分解脂肪來提供能量,並誘發「細胞自噬」清除受損細胞。過程涉及代謝轉換、激素調節(如胰島素下降)及腸道菌群調整,短期內可能帶來體重下降與代謝改善。

長斷食的潛在優點:
1. 短期體重管理
連續斷食初期因肝醣耗盡與脫水,體重會顯著下降(如 72 小時斷食,平均減 3 至 5 公斤),但需注意流失的水分和肌肉可能佔比過高。
2. 代謝指標改善
研究顯示,斷食 18 至 24 小時後,脂肪代謝明顯增強,血糖、胰島素、血壓水平下降。
3. 細胞自噬與抗衰老潛力
禁食 48 小時後,細胞自噬作用活躍,可清除受損蛋白質與老化細胞,同時減輕炎症,抑制自由基的產生。
長斷食的主要風險與缺點:
1. 肌肉流失與代謝損害
長期斷食迫使身體分解肌肉蛋白質供能,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,後續體重反彈風險高。
2. 電解質失衡與器官負擔
禁食期間,體內鈉、鉀、鎂流失,可能引發低血壓、心悸,甚至心臟功能異常。肝腎需加倍工作代謝酮體,有機會加重原有疾病。
3. 營養缺乏與免疫抑制
長期缺乏維他命、礦物質及蛋白質,可能導致貧血、頭暈、脫髮、失眠,並削弱免疫細胞活性,增加感染風險。
4. 胃腸道與心理問題
空腹狀態下胃酸分泌過多,易引發胃炎、潰瘍;飢餓感可能加劇焦慮、失眠,甚至誘發暴食症。

可嘗試長斷食的人士:
如果超重人士(BMI ≥ 25),無慢性疾病,無營養不良及消化功能正常者,可在醫生監護下短期使用長斷食快速減重,但仍需要配合良好的心理狀況進行。
不適合長斷食的人士:
包括孕婦、哺乳期女性、兒童青少年、老年人,因營養需求高,斷食易導致發育受阻或健康惡化。另外,糖尿病、腎功能不全、心血管疾病、胃腸潰瘍、腫瘤患者,斷食可能引發低血糖昏迷、酮症酸中毒或器官衰竭。或是患有情緒問題,如暴食症、厭食症、抑鬱症、焦慮症等患者,可能會因飢餓加劇而情緒波動也不適合。
長斷食雖具短期減重與代謝改善潛力,但其風險遠高於常見的間歇性斷食。對多數人而言,更安全的選擇是結合均衡飲食與適度熱量限制,調整生活作息。與其追求極端手段,不如建立可持續的良好飲食習慣。
圖:alexfongliksun@Instagram、tawatchai07@Freepik、rawpixel.com@Freepik
Source: https://bit.ly/3EjCqvx